您的位置:首页 >智能 >

智能制造支撑“人休机不休”,有效减少现场用工

2020-04-30 15:38:19    来源:光明日报

《西班牙人报》网站日前发表文章称,中国为遏制新冠肺炎疫情采用了包括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等多种高新技术,相关经验值得他国学习。

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回顾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不管是物资生产、智能防控还是复产复工,处处闪现着央企科技力量的身影,关键时刻科技的“硬核”作用愈加凸显。

航空工业集团应用制造歼-10、歼-20飞机的数字化技术,研制出全自动口罩生产机,可24小时连续工作,每台机器每分钟可生产100只口罩。

中国移动开发5G医护助理机器人,代替医护人员完成部分危险任务,如远程看护、测量体温、消毒、清洁和送药等工作,有效减少了人员交叉感染,减轻了医护人员人力紧张的状况,并极大节约了防护服、口罩等紧缺物资。

中国电科研发上线“电科鸿雁”智能无人运投管控系统,能够接入、管理和控制多型无人机,执行应急物资运输、隔离区餐食配送、巡查飞行、防疫广播、远程喊话、喷洒消毒等任务。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中央企业通过智能技术应用,与新冠肺炎疫情展开了“短兵相接”的“科技战”。

先进技术的保驾护航,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了更多底气与信心。核工业企业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医疗物资生产灭菌效率。中核集团4个灭菌中心全部投入抗疫灭菌,中广核为27批120余万件医疗物资免费辐照灭菌。中央企业在湖北的医废企业承担了湖北省内多个城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的收运处置任务。中国船舶集团所属中船绿洲联合研制了移动式医疗垃圾处理方舱,处理量达300kg/h。中国节能抢夺工期、紧急驰援建设武汉千子山医废处置中心,10小时完成建设方案、3天完成四大类工程设计图、8天完成主设备吊装和管线敷设,提前31小时完成了3条生产线的建设投产任务,有效缓解了武汉市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的巨大压力。

智能制造支撑“人休机不休”。中央企业充分运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e自动化车间、智能工厂,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有效减少了现场用工。

航天科技建设远程仿真及应用系统,实现了文昌、北京、上海三地实时判读、远程监控和协同测试,有力保障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发射任务。中国石化依托生产管控仿真平台为勘探、炼化、运输等生产作业现场提供远程专家支持、在线管控和动态监测,为疫情期间正常的生产运营提供保障。中国建材生产的高效玻纤空气过滤纸支援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对0.3微米颗粒的过滤效率达到99.97%,能有效过滤新冠病毒气溶胶颗粒。

智能制造也成为众多央企谋发展促创新的重要方向。中国电子董事长芮晓武表示,今后中国电子将把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现代数字城市、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前期布局转化成市场竞争优势,在实现企业转型发展的同时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中铁预测称,建筑施工行业方面,“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的智能化建造技术在此次疫情结束后,将得到更大程度的使用和推广。中国中铁董事长张宗言提出,一批智慧工地、智慧项目将加快打造,建筑施工由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建造型转变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作为国之重器,中央企业在引导新基建投资建设方面正发挥着排头兵、主力军作用,并积极发挥技术优势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航天科工迅速研发了一系列新平台、新系统,助力构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生产生活新模式、新生态。在全国建设了400余个智慧办税厅,开发部署30余套智能微厅系列产品,通过网上办理、在线服务、智能机器人服务、热线服务等方式倡导企业用户通过线上办理涉税业务。研发了财政电子票据管理系统,打通就医挂号、就诊、交费、电子票据交付等环节,实现全闭环电子化管理,为百姓提供了“免排队、免接触”体验。

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局长、新闻发言人夏庆丰表示,国资委将指导中央企业化危为机,利用好这次科技抗疫中形成的研发优势、产业优势和成果经验,加大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布局,加大在生命科学、远程医疗、医药健康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快促进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信息同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和转型升级。

相关阅读